您所在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机构 > 经济研究所 > 科研动态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2014年会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2014-12-10

  10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长江战略研究中心等主办的“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年会主题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来自国内100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80多位区域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型城镇化、新经济地理学前沿等专题,对区域发展创新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是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开忠院长指出:集聚经济是长江经济带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高度强调城市群的建设,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打造三个跨省市城市群和两个地方性城市群的格局。城市群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过程。首先是中心城市化,即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活动逐步集中到一个中心城市里;其次是都市郊区化,即人口、经济活动由中心城市向郊区转移拓展。最后是都市连绵化,即都市区域不断增大,出现不同都市区域间的首尾相连。应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为走廊,以交通节点为依托,引导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轴线集聚,促进轴线上的城镇、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副所长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占全国四成,但其发展潜力远没得到充分发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通过上海带动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但如今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核心原因是空间距离太远,龙头上海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带动作用有限。从发展战略来看,急需在中西部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为核心,以上海、重庆、武汉为极核,推动上中下游三个板块互动,让长江实现双向开放、联动发展。复兴大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打造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把武汉“1+8”城市圈及宜昌、襄阳、黄石三大都市圈发展起来。
  湖北省社科院秦尊文副院长提出,长江城市群连绵带正在形成,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城市群连绵带。要制定长江城市群连绵带的合作发展战略,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沿江产业协调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使长江经济带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撑。
  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认为,实施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区域之间产业要做好“加减法”,实现错位发展、合作发展。例如旅游产业,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已签署合作协议,旅行社抱团招客。而汽车产业方面,合力拓展国际市场,已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企业的共识,三省汽车及配套企业都已开始尝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设计。三地可以东风汽车为龙头,整合湖南、江西的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中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处周毅仁处长指出: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出台了若干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性文件,较好地解决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体制机制的配套,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仍没有较好地解决。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可以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才能解决。要在目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基础上,严格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等类型,从而为研究制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暨南大学覃成林教授认为,一个区域经济体的各种经济网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三角城市网络的连通度每上升1%,产出将增加1.42%;交通网络的时间距离每下降1%,产出将增加0.68%。因此,在现代区域经济增长中,应重视发挥各种区域经济网络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即区域研究对象转向类型区、功能区(均质区)以及跨行政区的地域系统;研究重点转向服务业、产业链分工与集群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转向新型城镇化、产城互动和城市群建设等。这些变化既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研究内在规律演变的结果。
  我入选本次研讨会的论文,提出了以我国北、东、南、西、中五方的首位大都市北京、上海、香港、重庆、武汉为核心,构建产业和城市密集带,形成内需主导模式下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思路,并重点探讨了以武汉为中心建设长江中游产业和城市密集带的构想。这一构想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经济格局存在着由“中心节点”和“门户节点”形成的“双核结构”。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等,都存在这类空间“双核结构”。我国过去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下,劳动力和产业受外需拉动向沿海港口的“门户节点”集聚;而转换为内需主导模式,劳动密集产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会向更接近国内人口重心和市场重心的内地“中心节点”转移。我国人口和经济重心都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武汉是相距最近的大都市,也是我国中部的首位大都市,影响力能覆盖中部多个省级行政区,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有武汉、长沙、南昌等20多个大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亿,近年经济快速崛起,正在建设中部区域增长极“中三角”。长江中游平原最突出优势,是地处京沪港渝四大中心城市“十”字形辐射交汇点、占据国内大市场核心部位的居中优势,可以承接、中转、传递京沪港渝的经济辐射,有力带动“中部崛起”。需要提升武汉的中心城市能级与影响力,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与京沪港渝并列的国家“增长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作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地处长江中游,相互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水陆交通便利,经济交往密切。长江自古是联通汉、长、昌3市的黄金水道,如果在武广、沪昆高铁基础上,再建武汉至九江、南昌高速客运铁路,能够形成联系更紧密的“1小时经济圈”,构建一个无论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城市数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占据前列,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并列的超大型城市和产业密集带,更好地承接沿海劳动密集产业和消费品制造业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