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创作途径
发布时间:2013-03-28
一.
中国古代小说发源较早,文学界素有先秦说、西汉说、魏晋南北朝说和唐代说等不同观点,但自唐代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小说(1)[1]。在唐代以前的小说,多属“琐屑之言”、“残丛小语”,(2)而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则在元末明初才产生。唐宋时虽产生了大量的传奇小说和市人小说,但多是短篇或由短篇合成的小说集,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序幕,随后,长篇小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中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创作途径不一,但主要有两大创作类型,即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对于同一部长篇小说,又有不同的创作特点,前人对于这两大主要创作途径,论述较多,争议也较大。这不免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有何不同,如何区分这两大创作类型?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
前辈学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曾对一部分明代的长篇小说的成书渊流考述过。如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著述中对中国早期长篇小说进行过考察,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系不同时代的许多创作者的集体结晶[1];胡适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明确指出:“《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伯故事’的结晶。”[2] (P9)“《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宋至明初的三国故事大概与现行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相差不远。”[3] P(284—285)他又对《西游记》进行了考察,认为西游记故事有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并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4](P271);郑振铎先生也论证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经过许多时代的众多创作者共同完成的,如在其《水浒传的演化》一文中,郑先生通过认真的考察和论证,认为“《水浒传》的底本在南宋便已有了,但以后却经过了许多次的演变,作者仅一人,所作不仅一书。”[5](P144)在《三国演义的演化》和《西游记的演化》两篇论文中,郑氏也论证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而形成的,不是出自一人之手[6]。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已成定论。徐朔方先生在此基础上,从版本、源流等方面又对明代四大奇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式提出了累积型集体创作的概念,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金瓶梅》是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传统学者,包括鲁迅和胡适等人,都认为《金瓶梅》系个人作家所作。早在1954年8月20日,潘开沛先生就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的《金瓶梅的产生和作者》一文中提出《金瓶梅》不是出于个人作家之手的观点,引起了文学界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传统看法占了上风。徐朔方教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瓶梅》进行深入研究,正式提出《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观点,他认为《金瓶梅》“它和《水浒》一样,都是民间说话艺人在世代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带有宋元明不同时代的烙印。《水浒》的写定比《金瓶梅》早,但它们的前身‘说话’或‘词话’的产生却很难分辨谁早谁迟。与其说《金瓶梅》以《水浒》的若干回为基础,不如说两者同出一源,同出一系列《水浒》故事的集群,包括西门庆、潘金莲故事在内。从某些方面看来,《水浒》中西门、潘的传说比《金瓶梅》的传说早,从另一些方面看来又可以说相反。这是成系列未定型的传说,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出现有分有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正常现象。”[7] (P80)作者又考察了中国早期长篇小说,认为明代四大奇书和《隋唐两朝史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七部作品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并提出:“现在所见可信的中国长篇小说的个人创作以吕天成(1580-1618)的《绣榻野史》为最早。它成书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前后,本文以它作为中国早期长篇小说的下限,后期即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的上限。此后依然有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继续成书问世,但个人创作已经出现,并正在逐渐加强它的势头。”[8](P367)对于这两大创作类型,作者又针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状况,提出:“领先并开拓一个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新时代的不只是吕天成的《绣榻野史》,还有许多其他作品。终于脱颖而出的个人创作和早已存在的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之间还存在着既有个人创作性质同时又有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性质的中间作品,同一个作品所包含的两类性质可能强弱比例很不相同,有的两者比例不相上下,有的可能三七开成一面倒。┉我们说某一作品是个人创作,只是就大体而论。”[9](P381)
徐朔方先生在其著述中已谈到了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的区分问题,也看到这两者区分的标准是难以界定的。因为一部作品的产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情况,正如徐先生所言,有的作品既有世代累积型的成分,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比例不一。如何界定这两大创作类型,的确存在着诸多困难,但又不能不根据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在分析、确定这个界定标准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概念。
三
前辈学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虽然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尤其是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性质进行分析和考察,但尚未提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这个概念,冯沅君、赵景深等持同类观点的学者亦是如此。对《金瓶梅》这部小说的集体创作性质,则在学术界较长时期内未得到重视,1954年潘开沛先生虽提出了《金瓶梅》不是出于个人作家之手的论点,但遭到徐梦湘先生的反驳(《关于金瓶梅的作者》,1954年4月17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金瓶梅》是个人创作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国外学者如韩南教授等也多认为《金瓶梅》是个人创作。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这个概念才由徐朔方先生正式提出,他在研究《金瓶梅》的成书过程中同时提出:“宋元以来书会才人、说唱艺人为演出而编写的演出本、唱本、话本都在一定程度上以前人作品为基础,作出或多或少程度不等的修订。就某一作家说,他的工作只是编写整理;就某一作品经许多世代的作家之手,由原始到成熟,由粗而精的过程来说,却是创作,本文称之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在这一种类型的戏曲小说中不存在摹仿或抄袭问题。”[10](P77)
笔者认为,徐先生对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所下的定义基本上概括出其特征,中国早期古代长篇小说的确有许多作品属这种类型,如上述所列举的七部长篇小说。如何界定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笔者通过研读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主要有以下四大特征:
1.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应是在不同时期演化而成。这在明代四大奇书、《隋唐两朝史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和《封神演义》七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三国故事早在西晋时就已出现在陈寿著的史书《三国志》中,随后南朝刘宋时的裴松之为《三国志》注解,丰富了三国史事。以后三国故事渐由历史进入文学创作时代,唐朝已有说三国故事了,在一些文人的诗、词和笔记中亦有三国题材的记载,北宋时,“说三分”已是“说话”的一个重要顶目,由此至明初这段时期,有许多书会才人、说话艺人参与三国题材的作品创作,明初才形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故事亦是如此,《宋史》卷二十二、卷三百五十一、卷三百五十三有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史料记载,同时代的其它史书、笔记、碑刻亦有水浒故事的记载,宋元时期的一些文人笔记、戏曲都有水浒故事的流传和创作,有许多水浒题材的作品内容与《水浒传》很类似。玄奘西去取经的事迹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在玄奘自己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及其弟子慧立和彦棕编写的《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时隔六百余年,南宋时杭州中瓦子张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加丰富了玄奘取经的故事。另外,在《永乐大典》中又有《梦斩泾河龙》一节。又据朝鲜《朴通事谚解》和《销释真空宝卷》等材料知,元末明初已有记载西游故事的平话。元明时代的戏曲中亦有许多演绎玄奘取经故事的剧本,如元代吴昌龄的《大唐藏西天取经》(残存二出)、无名氏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明代杨景言的《西游记》杂剧、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
《隋唐两朝史传》(《隋唐志传》),则是隋唐故事不断流传累积而成。吴自牧的《梦粱录》就曾提到讲史书者曾演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五代末北宋初的传奇小说《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等均讲述隋炀帝轶事。元末明初的《小秦王词话》之产生,又直接影响了《大唐志传通俗演义》,后者基本上是在前者基础上增益而成的,《隋唐两朝史传》则是在这两者基础上撰成的(3)[2]。
《三遂平妖传》虽刊于万历年间,但王则起义事早在《宋史》中就有记载,元末明初时,罗贯中编写成书,但已佚失甚多,冯梦龙又重新编纂,遂成万历刊成的《三遂平妖传》(据孙楷第从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载内阁文库藏墨憨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的识语),据徐朔方先生考证,《三遂平妖传》的成书先后有三个系统:一、罗贯中原本,今佚;二、据原本删节而成的二十回本,即北大所藏世德堂本;三、冯梦龙所增补成的四十回本,对前十五回曾有少许改动[11](P146)。
武王伐纣故事早在秦汉、魏晋时就已在民间流传,从《楚辞·天问》、《诗经·大雅·大明》、《淮南子·览冥训》、汉贾谊的《新书·连语》、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晋王嘉的《拾遗记》等书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宋元之际的《武王伐纣平话》是说书艺人汇集了民间的传说、记载所编成的,《封神演义》据此敷演而成,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明刊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以及《有商志传》也丰富了武王伐纣的故事。许多金元曲家和无名曲家的杂剧如吴昌龄的《哪吒太子眼睛记》、赵敬夫的《夷斋谏武五伐纣》等,亦有武王伐纣故事的演绎,《封神演义》与比其成书早的《西游记》、《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相互影响的痕迹。这表明《封神演义》也同以上几部小说一样属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
《金瓶梅》虽不如上述几部作品明显,但它与《水浒传》中的武松、西门庆故事有连缀性,它也是水浒故事集群长期流传、累积而成,另外还有其它许多世代累积的痕迹,下文将予论述。
2.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应是由许多人,如说话艺人、书会才人等集体创作而成的。如上所列举的明代四大奇书等七部作品都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都是经过不现时代的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即“合力”才完成的。这些人的姓名可能流传下来,也可能已不知名姓了,但他们都曾作出一定的贡献,决非仅是小说最后写定者的一人之功,虽然这些共同创作者的文化程度不一,社会地位高下不等,但没有他们这个创作群体的努力,就不会出现象明代四大奇书等这样的宏伟巨作。
3.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基本一致性,其故事情节具有逐渐演化性。世代累积型的历史演义小说最为明显,如《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隋唐志传》),在此不予赘述。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不断演化丰富而成的。《宋史》中只言及宋江一个名姓,但已提及宋江起义中的三十六豪杰及其起义的大略概况,成书略早于《宋史》的《十朝纲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未》、《三朝北盟会编》等书,已有宋江征方腊的记载,据宋元之际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所载的龚开《三十六人赞》和罗烨《醉翁淡录》所记的南宋概括“朴刀局段”的《表面兽》、“杆棒”的《花和尚》、《武行者》等知宋江起义的一些人物已在民间流传。宋元之际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更加丰富了许多水浒人物及其事迹,金元戏曲中的许多水浒戏已有许多后来出现在《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故事情节,如《梁山泊李逵负荆》、《双献功》、《燕青博鱼》、《还牢末》、《争报恩》等,正是由于这不断地演化,接近《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和一套完整的水浒故事在元代已形成了,虽然,它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未完全定型。
《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原型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等和一些故事情节也是不断积累演化而成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其西去取经途中见闻的记录与其弟子慧立和彦棕编写的《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一起为《西游记》的某些情节和人物提供了素材,产生于距玄奘死后六百余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有唐僧、孙悟空这两个主要人物,猪八戒和沙悟净这两个人物虽未提到,但已有沙悟净原形深沙神。另外,其它一些在《西游记》出现的神怪也已在《取经诗话》中存在,而且《诗话》已开始神化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了,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也被后来的《西游记》所采用,元杂剧亦有许多《西游记》的人物原型和类似的故事情节,如吴昌龄的《西天取经》杂剧,杨景言的《西游记》杂剧等,据朝鲜《朴通事谚解》知,该书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也和《西游记》类似。《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一样,都是神魔小说,二者有其相似性,但《封神演义》的特征更加明显,它主要敷演武王伐纣这段故事,如上所述,武王伐纣故事流传甚早,《封神演义》也是将武王伐纣这段史事不断神化而成的,其主要历史人物名姓基本未变,但其中亦从《西游记》和《武王伐纣平话》等撷取了许多神话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素材。《三遂平妖传》所描写的王则起义事,其人物原型和王则的事迹早在《宋史》中就有记载,后来在罗贯中、冯梦龙等人的不断敷演,加以神化,遂成四十回本和二十回节删本的《三遂平妖传》。最后再谈一谈《金瓶梅》,《金瓶梅》是择取历代流传的水浒故事系列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故事,再加以敷演而成,由于《金瓶梅》与《水浒传》有西门庆、潘金莲淫事一节相通,且《金瓶梅》将西门庆、潘金莲淫事大加附会,且增添了许多其前未见记载的故事情节,故《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历来争议较大,本文同意徐朔方先生将其定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说法,《金瓶梅》虽不如其它几部长篇小说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特征明显,但它的确符合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征。
4.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也有其不同于个人创作的语言文化特色。如上所述的几部小说在语言文化上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世代累积的痕迹很明显。在这些作品中,由于在世代流传演变过程中,其参与创作的群体的文化层次不一,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说话艺人,其文史修养、书卷知识较差,时常留下一些不应有的破绽和败笔,这在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中有不同的体现。如《三国通俗演义》卷十二第一百一十节《曹操大宴铜雀台》的一首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第三首的后半部误为尹氏所作,到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才将它改为“后人有诗曰”,卷九第八十五节《诸葛亮舌战群儒》有“且如汉扬雄以文章为状元”一句,这有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即汉代没有状元。《水浒传》等作品也存留着许多明显的破绽、漏洞和疑问。前面谈到《金瓶梅》作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特征不如其它作品,但在这方面,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特征则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其行文尤为粗疏,繁冗、重复等缺陷之处举不胜举,有时前后文不相对应,甚至脱节,有些主要人物的年龄和重大事件的年代、发生地点颠倒错乱得很严重。
其次,在中国古代长篇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小说中,说唱艺术等语言特色的大量遗留,也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如《水浒传》既保留了大量的宋元民间口语,又保留了话本的许多特征,如引入了大量的韵文、“诗曰”、“词曰”等,这都是由韵散夹用的词话本修改成散文本时所留下的删除未尽的痕迹;另外,在《水浒传》中的许多章回也保留了卖关节这种说唱艺术的痕迹。《金瓶梅》虽经后来写定者的加工改动,但其说唱艺术所遗留下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如其每一回前都有韵文唱词,虽以劝戒、说教为主,但也常常连带地交代了正文的内容情节,结尾则以韵语结束。小说正文中也有许多地方保留着当时词话说唱者的语气,并掌握了一些诗、词或散曲,有时说到演唱戏文、杂剧,则把整曲或整折曲文写上去,而这些曲文同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并无关联;《金瓶梅》的结构也保留了如同《水浒传》的《武十回》、《宋十回》那样大段说唱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另外,在其它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此不予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个特征在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中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的作品可能是其中某个或几个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有的特征则表现得不太明显。如《金瓶梅》,学术界对它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曾引起激烈的争议,但只要仔细分析其作品,就不难发现,它应划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中继承、因袭前人创作的区别,有些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虽曾借鉴或因袭前人的创作经验和模式,但它并未表现出上述四个特征,如吕天成的《绣榻野史》,它虽摹仿《金瓶梅》,但其作品所表现出的人物原型与《金瓶梅》无直接关联,其语言文化也未象《金瓶梅》那样显示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征,与此题材类似的《如意君传》等亦是如此;罗懋澄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神魔故事虽模仿《西游记》,但它的主要人物原型与《西游记》不同,也无不同时代的许多创作者共同完成这部作品的痕迹,虽然其文中也有部分不太一致的风格,同样《于少保萃忠传》也存在此类问题。至于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更是个人创作的代表,虽然其作者也曾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但已失去世代累积集体创作的特色。
注释:
[2][3][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2.
[5]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
[6]郑振铎. 《三国演义的演化》(A)、《西游记的演化》(A).《中国文学研究》[M].上册 第二卷 《小说研究》[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7][10]徐朔方. 《〈金瓶梅〉成书新探》(A).《小说考信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徐朔方.《中国古代早期长篇小说的综合考察》[A]、《中国古代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的兴起》[A] .《小说考信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9] 徐朔方.《中国古代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的兴起》[A] .《小说考信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徐朔方. 《〈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辨正》[A].《小说考信编》[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