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8
2月20日下午,围绕“2025年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我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邀请相关工作分管领导和专家举行工作座谈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教授、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以及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院院长尚庆飞,省社科院副院长、大运河院副院长陈爱蓓,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大运河院副院长王月清,大运河院理事会理事长周琪、首席专家王健等出席本次座谈会。会议由尚庆飞主持。
与会领导专家先后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发言。徐宁副部长传达了国家和江苏省对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部署要求,介绍在工作实践推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课题。
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王英炜认为,未来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研究要聚焦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探索新经验,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开创人文经济的新实践。在建设中强调资源整合、理念提升,重视平台性及重大项目建设。
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耿卫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利用,推动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大运河千年文化内涵,将大运河文化融入“两廊两带两区”建设的工作;将大运河文化元素嵌入到一系列新项目中,突出旅游工作文化价值内涵。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详细介绍了中运博的建设经验。认为新阶段需进一步深化认识,充分发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党的二十大以后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凸显江苏优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在国家文化公园内通过适当设置文化景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认为,江苏人文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具备主体性,大运河文化研究要不断深入,要树立“文化挖的越深,文化普及就越好的原则”,应重视大运河文化史料的挖掘和阐释研究。建议高质量推动运河学建设,开拓新时代的运河学,作为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学科。
省社科院副院长、大运河院副院长陈爱蓓认为,应该进一步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故事》丛书,举办系列创意文化活动,激发青少年对大运河文化的热爱。
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大运河院副院长王月清从大运河院未来工作开展方面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决策咨询方面,主题围绕大运河、长江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强化国家级项目的申请。二是专题研究方面,继续大运河近代史料的开发研究工作。分析总结中国特色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大运河保护的江苏实践,在研究中强调国际比较主题。三是载体平台方面,办好大运河文化论坛的分论坛,加强运河学研究的力量投入,办好研究院持续性有影响力的内部刊物。
王健研究员认为,目前江苏的运河研究要避免聚焦不足,进展不深的问题。历史研究应该着眼于运河研究与长江研究如何结合的问题,保持研究的连续性,注重阶段性。
周琪理事长认为,研究院的课题研究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纵向课题要争取宣传部和理事单位根据年度工作重点给研究院交办相关任务。重大课题要争取国家和省社科重点项目。重点课题要组织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横向研究要针对理论研究和方向性重点问题展开资政服务与实操性的对策研究。研究项目规划要注重学术性与基础性相结合,强调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的规范性。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院院长尚庆飞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未来研究院工作的开展,一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和研究力量,尤其是院内院外的结合,跨学科的整合和各种社会研究力量的聚合。二是面向历史和未来相结合。大运河珍贵的历史文化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高质量的保护传承。面向未来的大运河保护要强调文旅融合等现代利用模式和方法。三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研究院和分院要进一步搞好自身建设,完善研究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构建开放的合作体系,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