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学习贯彻

省社科院青年学者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22

   10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大气磅礴、穿透时空,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社科工作者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近日,江苏省社科院部分青年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畅谈学习体会。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高质量做好社科研究工作 

  办公室  孙运宏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征程,增进民生福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注重民生福祉的可及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社科研究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数智化驱动民生建设、提高基层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科研组织处  梁剑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号角。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本质要求的权威论述,为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江苏以区域性实践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要主动学习好、宣传好、研究好、阐释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积极围绕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聚焦江苏现代化实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推出高质量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三个“第一”为指引  为人才强院注入新活力 

  人事处  胡平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为我院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要优化对人才、成果的评价,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统筹用好“三支笔”的评价体系;要更加细心周到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应人才之所需,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打造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要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组织文化,让思想迸发出火花,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在新征程上,我院“人才强院”战略必将展现出新的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曹晗蓉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把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层级的干部都要按照党管干部原则进行培养、任用、管理、监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重品德、重担当、重才干、重实绩、重民心,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深入践行竞争政策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研究所  张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客观需要延续改革开放40年的内在逻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大程度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持续激发经济活力,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保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需要加快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经济赶超需要产业政策,经济变强则依靠竞争政策。不少国家都经历了由倚重产业政策向重视竞争政策的转变,而发达经济体无一不是依赖竞争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不同,竞争政策以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主线,推动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最低的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村发展研究所  张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其次,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次,要珍惜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化返贫底线,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最后,要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世界经济研究所  李思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这为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样板,从形成机理和历史演变看,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发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要以发达的高科技产业为基础、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土壤来集聚和培育人才,形成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当前,国际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更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大力度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建设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更多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守正创新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财贸研究所  巩保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引导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生逢伟大时代,作为一个从事社科研究的归国留学人员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专业和语言优势,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魅力。 

  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蒋阳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作为人文科学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确立中国风范为标识,努力将自身塑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智库人才,塑造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有实力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展开文明对话的学术人才。在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中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以史为鉴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文学研究所  李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我们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掘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把它们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要奋发踔厉,以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推进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胸怀天下,从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历史研究所  李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工作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需要长期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会实现。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奋斗 

  社会学研究所  鲍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作为年轻的社科研究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导向,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加大对民生问题和共同富裕等议题的研究力度,在教育、医疗、养老、助残等方面提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民生发展领域积极做好参谋工作。我将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心向未来、聚力襄伟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社会政策研究所  程俊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鼓励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构建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创新支持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助推产业链供应链复杂联系的形成,围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的成熟度。三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稳步有序推进企业“智改数转”,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面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协同性 

  法学研究所  徐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协同性:一是继续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之间的协同;二是继续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大建设的协同;三是注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之间的协同;四是注重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协同。注重协同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从而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江海学刊》杂志社  冯潇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是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要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言之,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方位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相关信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